Friday, March 7, 2025

诗词中的爱女之情

本文转自:山东工人报

□赵蕊

在古代男尊女卑的大环境下,仍有许多古人以他们独特的方式深深地爱着女儿,并把这种深情写进了诗里。

左思的 《娇女诗》,刻画了两个女儿的容貌、性格和行为,选取生活中的细节,写出了女儿的娇憨和令人哭笑不得的顽劣,也分别展现了长女的矜持稳重和幼女的天真烂漫,体现出父亲对女儿的观察入微和宠爱之情。诗中半嗔半喜的口吻,仿佛将诗人嘴角的笑意也融了进去。结尾处左思故作严厉: “任其孺子意,羞受长者责。瞥闻当与杖,掩泪俱向壁。”嗔怪只在表面,实则更显风趣幽默。

施肩吾的 《幼女词》描绘了小女儿在堂前学大人拜新月的纯真模样: “幼女才六岁,未知巧与拙。向夜在堂前,学人拜新月。”六岁的孩子,天真懵懂,她的世界是那样单纯和美好。夜晚的堂前,女儿充满好奇又郑重其事地模仿大人拜新月的情景,一个有趣逗人、纯真可爱的 “小大人”形象跃然纸上,让人忍俊不禁。

韦庄的 《与小女》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形象: “见人初解语呕哑,不肯归眠恋小车。一夜娇啼缘底事,为嫌衣少缕金华。”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女儿深深的爱。女儿刚刚学会说话,而那含糊不清的 “呕哑”之声,却仿佛天籁。小小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,一辆小车便足以让她忘记了睡眠。夜晚,女儿啼哭不止,却是因为嫌弃衣服上少了绣着金线的花朵,天真可爱,又令人哭笑不得。父亲面对小女儿的娇嗔,想必是又好气又好笑,但更多的,是那份深沉而细腻的宠溺。

韦应物的 《送杨氏女》是写给嫁到杨家的长女的。早年丧妻的韦应物,与两个女儿相依为命,父女感情颇为深厚。如今长女出嫁,他既担忧又不舍,满怀牵挂。同时对女儿叮咛训诫,让她孝敬长辈,遵守妇道。一个慈爱甚至有些唆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。而送走女儿后,他的悲伤丝毫没有缓解:“归来视幼女,零泪缘缨流。”回到家里看到只剩下小女儿,仍是忍不住流下热泪。读之令人深切感受到父亲对女儿的深厚爱意。

王安石也为出嫁的女儿写过诗。在送弟弟赴京任职时,他站在荒凉的古渡口,望着船只渐行渐远,不禁触景生情,想起了送大女儿出嫁时的情景,写下了 《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》: “荒烟凉雨助人悲,泪染衣襟不自知。除却春风沙际绿,一如看汝过江时。”野外的轻烟和冰冷的雨水营造出凄清悲凉的氛围,令人更加悲伤。泪水无声滑落,浸湿了衣襟,而沉浸在悲痛中的诗人却浑然不觉。除了没有春风吹拂河岸的绿草外,其余场景一如当年送女儿过江时,不禁忆起当年,如今却已物是人非。

Related Posts: